■ 觀察家
  轉型期中國的許多問題,其實就表現為現實中的衝撞,在玉林街頭這樣的地方出現,不用怕不同意見的對峙和觀點的交鋒,要知道,正是這樣的利益博弈,才讓一些議題得以進入公共領域。
  連日來,廣西玉林“狗肉節”成了一個各方意見、訴求表達的公共平臺,引發全民圍觀。愛狗人士與動物保護志願者的抗議自不待言,不少當地人、商販等也直接表達不滿,雙方一度形成對峙。很多時候,需要警察、城管出面,才得以緩和僵局。
  至少從錶面看,“狗肉節”的輿論場上沒有完勝的一方。那些看似正義在握的愛狗人士,一旦觸碰到當地的食狗肉習慣、經營狗肉生意乃至所謂的“狗肉文化”時,並沒有任何優勢可以憑藉,以往雄辯的觀點和意見,在這裡如入“無物之陣”,其作為似乎只剩下了不停地買狗。
  而當地人儘管可以隨意奚落甚至圍攻護狗者,卻也不得不承認“無可奈何花落去”的現實。一個基本的事實是,這個夏至期間廣西玉林的狗肉銷量明顯下降,17家經營狗肉的餐飲單位主動停止經營狗肉。至於地方政府層面,更是早早就撇清了關係,目前只負責維持正常的治安與秩序。
  也因此,很多人對圍繞玉林狗肉節發生的種種頗多不解,還有不屑:一場正義凜然的動物權利保護行動,何以演變成了有點狗血的公共事件?衝突、爭議、圍觀,而不是教育、引導、提升,何以成了這一事件的主要看點?
  其實,“鬧大了”、從而引起全民圍觀的狗肉節,才是一個有價值、發人深省的公共事件。一方面,觀念、習慣、“文化”的移易,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滲透、浸潤,並非簡單的一次宣講即告完成。玉林人吃狗肉已有數百年曆史,一朝停歇,似乎並無可能。但只要這一事件引起各方註意,哪怕是爭執和衝突,也最終將朝著良好的方向前進。
  另外,在公共事件中,有表達、有爭議很正常,這本身就是公眾的權利。公眾對於狗肉、對於狗肉節,有不同意見,併進行了充分表達,只要不涉非理性行為,並不值得大驚小怪。比如,有媒體報道,天津愛狗人士楊曉雲在玉林買狗引起當地人哄笑,這樣的直接“交流”一樣有價值。
  網絡時代,我們許多人總是習慣敲擊鍵盤表達主張,而在生活的現實里,卻是個沉默者,因此有“鍵盤俠”一說。其實,推動社會的進步,不僅需要坐而言,更需要起而行。轉型期中國的許多問題,其實就是在現實中衝撞,在玉林街頭這樣的地方出現,不用怕不同意見的對峙和觀點的交鋒,要知道,正是這樣的利益博弈,才讓一些議題得以進入公共領域,形成公共事件,最終成為社會調適、改良的催化劑。
  事實上,經由激烈博弈之後的玉林狗肉節,已經改變了很多。對於市民而言,不再當街殺狗,虐狗行為也成為被普遍譴責的行為;對於地方政府而言,除了此前的“退出”狗肉節主辦方,也開始真正履行市場監管的責任,比如,加強活犬檢驗檢疫,檢查餐飲單位,取締違法經營狗肉攤點,等等;而動物保護者同樣並非全無收穫,他們的行為不僅體現了生命倫理的關懷,且這種關懷也在更深廣的範圍內得到迴響。
  相信類似的爭執和圍觀今後會越來越多,這是民眾公共表達的需要,也是通向現代文明的必要步驟。對此,大可不必過於驚詫,有爭執則有改變,有圍觀方有教益。
  □胡印斌(媒體人)  (原標題:不必驚詫於狗肉節的爭執與圍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zprlacc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